学校新闻

【青年教师成长营风采】倾付真心、施与爱心——《爱心与教育》好书共读活动

发布时间:2021-11-04

有一种精神,来自于阅读,在阅读中我们见证每位青年教师精神的滋养;


有一种智慧,承载于阅读,在阅读中我们见证每位青年教师专业的成长;


有一种理想,寄托于阅读,在阅读中我们见证每位青年教师理想的丰盈。


本学期,我校启动了青年教师成长营,每周,成长营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,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。本期,我们开展了好书共读活动。让我们透过青年教师共读感受,传递LFIS教育人的感慨和思考。

1.jpg

李镇西,新教育研究院院长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,语文特级教师,被誉为"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"。《爱心与教育》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之一,1999年,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"五个一工程"大奖、冰心图书大奖、中国教育学会"东方杯"科研成果一等奖,时至今日,成为广大教师追捧的教育新经典。


这是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教育随笔。一个个鲜活的故事,诠释了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,感人至深。有些书籍可以改变你的态度、观念,李镇西的教育教学著作就有这样的魅力。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而言,如果要排出三部深刻影响我学生观、教育观的作品,按照阅读的先后顺序,依次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儿童文学作品《窗边的小豆豆》、苏霍姆林斯基的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》、李镇西的《爱心与教育》。


本书有五个部分,手记一《爱心与童心》 ,手记二《与顽童打交道》,手记三《回答心灵的呼唤》,手记四《锻造卓越人格》, 手记五《沉重的思考》。我们青年教师成长营的五位班委,认真阅读,并做了音频和文字的分享。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向老师们介绍这本书,也希望更多的老师能成为《爱心与教育》的忠实读者。


青年教师成长营顾问——周玉华

01

《爱心与童心》

分享人:严敏源老师

2.jpg

“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,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。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,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。”


翻开手记一,印入眼帘的这句话一下击中了我的心。想起小时候的我曾感慨:“如果长大后我成为一名老师,一定要做和孩子们处得最好的那一个!”


阅读手记一时,我几度哽咽。大概是曾做过三年班主任的缘故。读着读着,自然而然地被书中李老师与孩子们的故事感动。李老师的细致与对孩子们的关爱让我深感佩服。在我看来,他不仅是一位传道、授业、解惑的好老师,更是一位用自身行动引导学生学会“发现爱、感受爱、表达爱”的好伙伴。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、一张贺卡、一段诚心的祝福,为学生办生日晚会,与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……用最大的善意为孩子们营造生活中的幸福感与仪式感。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默默告诉学生:做个精神富足的人,学会如何爱自己、爱他人、爱生活!此外,李老师一直关注着高考落榜学生宁玮的故事,也深深打动着我。尤其在宁玮工作不顺时的来信中写道:不管怎样,我是没有忘记高中第一天坐在教室里,看到黑板上方的一行大字:“团结、善良、正直、向上。”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!我相信无论宁玮未来身处怎样的困境,她定能不负初心!


李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实在数不胜数,然而他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“债”。他的境界与胸怀令我望尘莫及!诚然,爱学生,就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。而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,就应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,敞开心扉,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。读着读着,我默默问自己:“这不就是你小时候最期待的老师的样子吗?”是啊,读到此书的我是幸运的。教书的短短几年里,我对孩子的感情是复杂的。有爱与期待,也有焦急带来的“伤害”,但现在的我是坚定的,我会告诉自己:“发现爱、感受爱、表达爱!”


02

《与顽童打交道》

分享人:张小媛老师

3.jpg

阅读完手记2的内容,让我感受颇深,受益匪浅。手记2主要讲述了李镇西老师与“顽童”打交道的故事,文中主要提到了教育呼唤民主、科学、个性。关于民主,就是要用心灵赢得心灵,爱是教育的前提,这种“爱”应该是真诚的;关于科学,就是要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,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,体现“以教师为主导、以学生为主体”的教育科学;关于个性,文中也引用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语录“人的天赋、可能性、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,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”。


在幼儿教育阶段,民主、科学、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,关于民主,幼儿教育活动、方式、内容均可以民主化,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;关于科学,作为幼儿教师,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,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鼓励和引导孩子,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;关于个性,我们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,因材施教,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,教师也要学会抓住教育契机,注重行为的正确引导。对于所谓的“顽童”,教师也应当加强与孩子的沟通,加深与孩子的感情,以诚相待,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,尊重孩子的感受,信任他们,认识、研究幼儿的个体差异,进而因材施教,以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。


03

《回答心灵的呼唤》

分享人:谢佳怡老师

4.jpg

什么是“优生”?文中给出的定义是品德、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。


那我们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什么?作者提到,不是成绩单也不是分数,而是活生生的人,是人才,是能够在未来站住脚跟,开创事业的人才。书中举了两名高中“优生“培养的例子,我归纳了一下激励“优生”的要点有二:一是挖掘并发展潜质,二是磨砺并战胜自我。


在基础教育阶段,“优生”的定义是什么?我想所谓“优生”,是相对他人更早获得内在驱动力的群体。他们参与活动不是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外部惩罚,而是为了自身利益,认为活动有趣且享受。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,这样的“优生”一定是家校共同教育的结果。


在基础教育阶段,教师又该设立怎样的教育活动目标呢?在列下一个个目标的同时,我不禁反思:我们在培养孩子们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时候,自己是否已跳出固定型思维模式?我们在要求孩子们保持学习的兴趣和阅读习惯的时候,自己是否还保持着阅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?我们在讲述名人事迹,希望孩子们志存高远的时候,是否还记得自己的理想和初心?我始终相信教育最好的办法是言传身教,而不是以一个监督者的身份置身事外。


做一个真实的教育者,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,增强内驱力;培养成长型思维,重视过程,勇于接受挑战;享受阅读,保持终身学习。育人先育己,最终努力通过心灵的交流把孩子们的视野引向一个个广阔的空间。



04

《锻造卓越人格》

分享人:金天然老师

5.jpg

这一章节所讨论的是非常敏感的青春期问题,这里面包含了非常多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,这引发了我的一些疑问与思考。


第一:作者在1987年对学生进行调研,并且发现学生们从老师家长身上得不到解答,于是会通过读卡耐基、叔本华来寻求答案。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初高中的时候经历了完全相同的过程,这些书籍对我的影响之深让我明白,在青少年人格三观塑造的阶段,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观念的影响,老师作为引导者,需要认真对待学生产生的对于人生世界的问题。


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98年,其间也经作者修订并再版多次。这本书的写作时间距今已经超过20年,那时所面对的心育问题到了今天是否有所改变?改变了多少?一本距今20年的书难免具有时效性,比如书中会称呼老师为主导者,而近年的教育理念已经天翻地覆了;但是书中对于青少年青春期成长的发掘是没有时效的,书里探讨的青少年会产生的问题如今仍然会产生;不同的是,学生获得答案的路径已经远远多过了十几年前,这就让正确适时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。


05

《沉重的思考》

分享人:薛梦瑜老师

6.jpg

读完这本书的手记五,我深深感受到教育与爱心是相辅相成的。教育如果没有爱心,那就是复制粘贴式的批量生产,就不会由学生所创造出来的多样精彩。教育如果没有爱心,那就是没有感情的做题机器,只有肌肉记忆,没有情感体验。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涉及学科专业知识,更多的是要将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迷惘的孩子指引向正确的方向。


在书里,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教育漏洞的愤慨与无奈。高姿态的家长、撺掇小团体的同学、独断专行的班主任、披着羊皮的“禽兽”政治老师、虚伪的数学老师……这一件件宁小燕经历的事,都像是一拳一拳打在她身上,直至把她打倒至再也无法站起来。宁小燕的最后离去是一种失望,对那些她的“教育者”的失望,对同龄人的指责失望,对社会“不正常”的失望。


大部分同学们都无视考场纪律,宁小燕心中的道德感使她与同学们产生对峙时,却被同学们当成是一种故作清高和假装高尚。而老师鼓励她要有这样独特的思考及敏锐的想法,这无形间加大了宁小燕和同龄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。


通过阅读这则故事,我们不禁要反思,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出现这样的悲剧,宁小燕就如同一个手术刀,划开了我们的教育,特别是德育“伪善”的面孔。宁小燕生活在一个注定要破灭的虚幻的纯净世界里,对于宁小燕而言是她的悲剧,更是对我们教育的控诉,我们的教育从来不缺乏对善、美的宣传,唯独缺少了一份真。


当正直被嘲笑,当美好被毁灭,当真诚被欺骗,我们已经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导致道德的塌方。作为教师,我们也正接触着一批需要领导的孩子,我们不是学生灵魂的“控制者”,而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指路者。这条路,不仅仅需要从善开始,更要从真开始。



TOP